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 >> 行业动态 >> 综合 >> 正文
外力作用推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进入转型期
发布时间:2013/9/13 10:49:39 点击次数:0
农户”养殖模式的农业企业。1997年起,温氏将肉鸡养殖的“公司+农户”模式移植到生猪养殖,之后肥猪上市量快速增长,2012年上市肉猪达到813.89万头,全国市场占有率为1.17%,是国内唯一一家肉猪年上市量超100万头的养殖企业。

不同于美国的情况,在我国“公司+农户”模式的参与双方是公司和养殖规模较小的农户,这些农户的养殖规模普遍比较小,比如:

1、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里“公司+农户”模式起步最早、发展最成功的企业是广东温氏集团,其户均肉猪饲养量目前约为300头左右。

2、新五丰“公司+适当规模小农场”项目从2009年初开始在耒阳试运行,单户单批次饲养规模平均约为250/,年出栏规模计划打到500/户。

3、大康牧业采用“公司+基地+养殖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公司+养殖大户”与上述模式一致,每户养殖户年出栏育肥猪300600,平均约为320头。

4、雏鹰农牧各养殖阶段均采取农户代养,单户饲养规模较小,例如,保育阶段单个农户负责2180/栋的猪舍;育肥阶段农户负责290/栋的猪舍。

不过,随着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不断加快,合同生产串联起来的各个养殖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温氏在推动合作农户向“现代农场”或“现代小区”转变,力争使户均饲养肉猪量近期从300头提高到1200头以上,增加户均饲养量,提升饲养效率;雏鹰农牧也在进行养殖场改造升级,改造后的新型猪舍将大幅提高单个农户的饲养量,推动规模化生产发展。

对照美国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化进程的深入,“专业分工+合同生产”将不断深化,同时,被合同生产覆盖的专业化养殖者的单体规模也将不断提升,这两个规模扩张效应相叠加,将会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进程。

[!--empirenews.page--]

转型三:猪肉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将提升

我国生猪养殖业和生猪屠宰加工业都将不断走向规模化经营,伴随这一趋势发生的另一趋势将是生猪养殖与上下游间更紧密的整合,这种产业链的整合背后的驱动力在于:

1、养殖向屠宰加工拓展。(1)养殖向屠宰和销售扩张,有助于有效控制营销渠道及市场波动的风险。生猪养殖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进入日常消费品领域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周期性的风险;养殖企业有了屠宰能力之后,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可以将猪肉冷冻,待市场回暖时再出售。(2)从美国猪肉产业链的价值链分布来看,零售环节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大,而养殖和批发环节的获利空间一直没有增长且波动剧烈。生猪养殖企业进入销售终端,打造全产业链,可以在未来占有产业链上更多的价值。

2、猪肉加工规模的扩大也促使屠宰加工企业考虑如何取得稳定的、有质量保证的生猪供应。(1)生猪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会影响到屠宰加工企业的开工情况,影响经营业绩;(2)当食品加工企业需要针对消费需求变化开发独特口味的猪肉时,对上游养殖的控制也显得非常必要;(3)当终端消费者对猪肉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时,屠宰和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可靠的追溯机制保证生猪来源的安全性。总之,食品加工企业向生猪养殖扩张,有助于有效控制生猪肉类产品原料生产及上游供给各种风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